我一直以为自己历经了无数沟沟坎坎、得得失失、起起落落,在为人处事上可以做到淡然、坦荡。可当季节在我面前不经意的飘过,那些已被岁月囚禁的人世幻影又悄悄地驻进了我的思想,特别是女儿的心事,触动了我心底最脆弱、柔软的一角,撩动了我满怀的感触。
曾经,当女儿还处于襁褓状态时,满心期待她能在我的护庇下健康成长,无数次抚宝自问:“宝贝”何时能听懂我的话语、何时能与我交谈、何时能东奔西跑、何时能……等,左顾右盼,转眼之间,女儿已及我半腰,7岁多的她已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但始觉她在我身边还是犹如往昔的小不点,总认为她在接触、理解方面还处于懵懂状态。作为母亲的我忽视了女儿已逐渐长大,通过学校的教导所学到的知识远比我想象的还要多,甚至更全面,回到家中,随时把在校里的所见所闻图文并茂地诉说与我共同分享。事后,我会以事论事,让她自己分析对与错,树立扬长避短的美德。
时间真的会冲淡一切吗?4岁时她对父亲的记忆成为定格,此后,母女俩相依为命。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淡忘关于她父亲的一切,包括:死因、名字等,然而,我失算了,正如那句血浓于水,诙谐记忆已根深蒂固地在她脑中占据位置。如学校发了一份学生的档案表,需要学生本人填写双亲姓名及九游会地址的联系方式,在父亲的栏目里,宝贝把“他”的名字填写上去,我看了吃了一惊,跟她解释说:“他都已经没有户口存在,没必要填写”,她赌气并悲伤地哭了。或许,我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她柔弱的心灵,破灭了她对他的牵盼,同时,也勾起我内心的疼痛。
又一天,我下班回家,她兴高采烈的拿着往惜在校获得高分的画纸在我面前展开,似乎在炫耀她的杰作,我细看,画面上是幸福的一家三口手牵手在阳光下沐浴,霎时,我内心震撼了一下,因为平日里,乖巧懂事的女儿都是决口不提欠缺父爱的事情,结合上次的经验,换了个思维方式和女儿沟通,让她讲述思路和绘画过程,原来,“父亲”活在了她幼小的心里,那是她内心的独想与期盼,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时候,感觉她的内心是那样的强大与丰富,记忆将我拉回了女儿失去父亲的第二年夏天,她的外婆因病离世,在准备送山启程的那刻,她非常伤心地哭着说:“爸爸:你来接外婆过去,她的脚不好走,你要扶着她,还要帮她开车费钱,你要照顾好外婆。”这么朴实简单的一句话,勾起了周围群众同情的泪水,是什么让懵懂的女儿提前早熟、懂事?并将事情考虑的那么远?或许,那就是经历的恩赐。
至此以后,为了让女儿摆脱失去父爱后自闭的枷锁,我竭尽全力给了女儿我所能给予的爱,只为弥补欠缺的父爱,但我不会以此来溺爱她,会选择较为适度的方法来约束并鼓励她,同时她也带给我无尽的欢乐和坚强的勇气。一路走来,少不更事的女儿已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空间,愿她在自己编织的梦想里健康、茁壮成长。
审计部:张富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