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着一颗敬仰的心,我观看了电视剧《杨善洲》,我得到的不仅仅有视觉上、心灵上的感动,更深刻的是对我灵魂的震撼和升华。
朴素的音乐响起,剧中出现了一位穿着朴素中山装、戴着朴素竹叶帽、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种树,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退休老人,他的名字叫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位恪尽职守、坚持原则,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书记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他用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诠释了他平凡的一生,剧中最令我感动的:一是公而忘私;二是一心为民。
杨善洲同志一生从未为自己谋半点私利。他为了公,为了百姓的事,不遗余力;为了私,为自家孩子的调动,他却“束手无策”。杨善洲同志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造林面积5.6万亩,建成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这就是一位退休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正是有了杨善洲的功德,才有了当地子孙今天的福,杨善洲走了,他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座价值3亿多元、5万多亩的林场,还有更多更多的值得我们一辈子去探寻的灵魂精髓。
剧情结束了,剧本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华丽,但我的眼睛是湿的,心情是沉痛的,杨善洲不仅把我的思绪带回了10多年前我就读的小城施甸县,还使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杨善洲》这部电视剧给我上了关键的一课,一堂关键的人生洗礼课,他的精神就像一盏指明灯,告诉我:前面的路很长,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在未来的路上,不管是崎岖坎坷还是遥远黑暗,我坚信:只要心中有这盏指明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我将永远不会迷失自己,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杨善洲走了,但他一心为公、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将如同他种下的树,永远是长青的。不是有一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如今,这首民谣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它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工程项目部: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