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论今,立德修身
引言
中国从来不乏战乱和侵略。
自最早记载的黄帝与蚩尤的互殴,到近代帝国主义们的群殴,有荡气回肠的部分,也有饱受屈辱折磨的部分,但说到底,无论是痛苦和快乐,都仅仅是建立在对立的民族或国家的相反心情上罢了。
所以凡是史书中乃至小说中,不出世的大隐,总是远离是非争斗,不在乎自己的学历和文凭去当个农夫是否有辱斯文,反正“平平淡淡才是真”,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闲暇时再优哉游哉地唱上一段:
------白发鱼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 读史
司马光,砸缸。
有多少人不知道他在砸缸几十年之后编制了《资治通鉴》,正如不知道让梨的那位孔先生最后被曹操杀了的罪名是不孝呢?在读史,特别是人物史的时候,人们往往把一个人做的某件事用来评价他的一生,从而给出绝对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大凡看过点书的,特别是野史之类的,往往会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抱有怀疑态度:这个人、这件事真是这样的吗?也往往懂得用辩证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和问题,从而接近事件的本质或真相。
在《昨天的中国》一书中,袁伟时先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近代中国在被侵略和压迫的同时,也极大地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影响,促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并思考------若没有这将近一个世纪的侵略和屈辱,是否会有今天的我们?没有帝国主义,是否会有新中国?也许,没有这一切,说不定现如今还是大清朝!而我们现在还得对着电视机里正在下访某地的皇帝高呼“万岁”呢,当然,如果延续当年的闭关锁国政策的话,现在估计连电视机都还没有呢。
继续说说那位司马缸,偶不,司马光先生。
在晚年编制《资治通鉴》时,司马光早已老眼昏花,牙齿掉光,为了早日完成这部史学巨著,他给自己做了一个“警枕”,是一个木制的球型枕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睡的少一点------一翻身或者脖子一转,脑袋就滑下枕头了。呜呼!司马老先生尚且如此,实在令我等学而无术,荒废时光的年轻人颜面何存?!
二 如是我闻
史河潺潺,从古至今,人们总在追求着国家的独立、民主和人民的自由。因为,唯有在一个人人权力和义务相对平等、相对约束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实现其最终的理想------实现个人价值。
若用朴素唯物主义来进行分析,那么只是下面简单三个问题,就构成了人的一生: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因为人类是群居和社会性动物,并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而在短期内,人种和民族的隔阂并不会消除,于是以上问题变成了:
------我们(国家、民族)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对于一个中国人,这个问题实在是如此容易回答,且答案是那么地简单而又看似深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我们将来要实现共产主义,成为一个人人平等富裕的国家。
但我们现在在做什么?
从百年前辛亥革命成功,但由于“政治幼稚症”和“阶级斗争多疑症”最终未能稳定江山乃至最终垮台的国民党;到四十年前那场沸沸扬扬荒诞不羁,成为国人切肤之痛的十年浩劫;再到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但经济文化外稳内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们习惯了在网上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在论坛、贴吧、微博等多种平台发表或书写自己的意见,这是公民自己开辟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途径。现在,我们依靠着这一特有的方式,行使着公民的监督权,哪怕星星之火,也必将燎原,随着“杨表哥案”、“赵红霞案”等事件的水落石出和大快人心,我们欣喜地看到政府与公民的相互制约、相互交流,这也正是中国通过改革实现和平转型的希望。尽管道路曲折又漫长,但实现这份理想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大。
三 路灯与蛾子
一个社会究竟需不需要英雄,这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正如夜里伫立在街道上的路灯,会吸引成千上万的蛾子围绕在它周围。需要路灯,因为它是光明的象征,它驱散了黑夜,而假若我们不曾面对黑暗,我们又为何需要英雄?
所以当辛亥革命百年后,终于有人将“国父”孙中山请下神坛,对他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一个出色的革命领导者,但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也许,他脑子里还保留着那一根长长的充满着专制意识的辫子。
也有人开始客观地评价毛泽东,也只有一句话:一个前半生搞制度革命,后半生搞文化革命,且成绩截然相反的人。
但无可否认地,他们都是伟人,是英雄。正如一盏巨型的路灯,为亿万计的蛾子们驱散了黑暗。
形势比人强,我们现如今生活的这个时代,还正在通往着美好理想的路上,注定了一切都还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注定了我们会有曲折,会有坎坷。但正是我们不知疲惫地飞向一盏盏亮起的路灯,我们才毫无畏惧地度过了漫长的黑夜,并且在不久的将来后,迎来真正的黎明。
“从现在起,请振翅,请往你所能看到的光明,坚持不懈地飞。”
从前的蛾子们如是说。
这便是一部历史,有关我们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的历史,一部千万蛾子一脉相承,铭刻于岁月石碑上的历史。
石碑上只有两个字:
飞吧。
铜街选矿车间:严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