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记忆中的清明总是飘着雨丝,那幽幽的雨声如泣如诉,装满着对逝者深深的怀念…
清明,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这天,天空没有飘着雨丝,也没有幽幽的雨声,云那么淡,纯白而透明;风那么轻,柔柔的吹拂在脸上,阳光很好,暖暖的照在身上,温情充满了我的心。
记得那一年,一切都像梦幻一样,父亲离开了我们,自从那一刻,对父亲的思念一直到如今,多少次梦魂萦绕,多少次泪湿衣襟。往事如烟,人生如梦,17年间我总是带着这份对父亲浓浓的相思,无论是醒时还是梦中…
儿时每当我看到伙伴的父亲,牵着他们的手那么亲昵的样子,我的内心就会很疼很疼,我开始在心里埋怨我的父亲,埋怨他那么狠心的抛下我们…当我慢慢长大,开始懂得父亲那么仓促的离去,甚至没有与年幼的女儿告别,父亲也一定带着很多牵挂,很多不舍,很多无奈。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每想起这句话,我总会黯然泪下,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当我开始工作,能拿工资的时候,父亲却远在天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觉越来越侵蚀着我的心,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愧疚感,无限的自责充满着我的心间。倘若上天给我一个机会,请把我的父亲还给我,让我孝敬我的父亲;请给我铺设一条通向天国的道路,我要到那里看望我的父亲…
我又来到那片竹林前。记得儿时,父亲把两小节末端被削得很尖的嫩竹插在阴暗潮湿的角落里,我在旁边呆呆的看着那两小节秃秃的小杆,傻傻的质疑着它们的生命力,父亲则坚定的告诉我,它们会战胜苦难,顽强的成长。父亲拍着我稚嫩的脸庞,也要我像竹,顽强、质朴、奋进。
十多年过去了,那两小节嫩竹已经长成了一大片茂盛的竹林,幽幽沉寂的竹在晨光下纹丝不动,似在沉思,柔柔纤竹的一身净绿,在这片绿的涤荡下,更加深了对父亲的思念。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7个年头了,睹物思人,他那熟悉的面容,挺拔的身材再次浮现在我面前,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十多年来的怀念,使我不止一次闭上眼睛就会看到父亲向我走来,父亲的表情,还是那样的温和慈祥,父亲的眼神,还是那样刚毅果敢,见面时好像千言外语,却又一言不发,然后依依不舍的离去,我喊着追着忽然惊醒…
祭奠父亲回来的路上,也见到了儿时最好的伙伴,那些生动的记忆,那些远逝的时光,都回想得淋漓尽致,毫无疏漏。但当回忆了过去,聊到现在各自工作生活时,我才发现如同《故乡》中的鲁迅与儿时的伙伴闰土长大后生疏一样,是什么使我和她点点疏远?是什么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那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它就是时间,谁又能超越它呢!
老屋的人和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刻进了我的记忆深处,儿时把我搂在怀里的叔叔阿姨,他们都已苍老了许多,农村特定的岁月留下的挥之不去的一道道皱纹,一缕缕白发,一丝丝沧桑,岁月的风霜赋予他们疲倦的额头,黝黑的面庞,善良的嘴角,仁爱的眼神,还有为守望家庭幸福、为儿女呕心沥血而长满老茧的双手,都叫我心生敬重。他们那种殷殷垂询和惦念让我心里暖暖的,觉得故乡的味道就像加过糖的咖啡,弥漫着浓浓的甜香,很淳朴很简单。
乡情是一坛窖存的老酒,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香醇。时间虽然可以改变很多事、改变很多人,但对故乡的眷恋,对父亲的思念永远不会变。
采矿车间:杨兰巧